2025年教師節. 中秋節. 雙十節. 光復節碼頭休假狀況  高雄港71W 於9/9-9/10進行機電保養,停止出貨二天, 請客戶即早備貨  如遇行情變化大,參考報價將隨時調整,本站所提供的價格僅供參考~  

交易

商品


    价持续低迷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监测,6月份第1周全国粮比价4.76∶1,连续18周低于盈亏平衡点,连续4周低于5∶1。农业部监测全国6000个养户4月份亏损面达到56.2%,主产区亏损尤为严重,出栏1头100公斤的肥亏损额超过200元。

    粮安天下,年年说价。价为什么频繁坐“过山车”?稳定生产出路何在?

    1 价波动怎么看?

    ——正常波动有利优胜劣汰,波动过大影响产业健康有人说,近几年价像坐“过山车”,政府越管波动得越厉害,现在不光是“市场失灵”,而且是“管理失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个别人的炒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由价格调节进行资源配置,没有哪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不随着供需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不波动反而不正常。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生生产和价格在1985、1988、1994、1997、2004、2007年经历了6次明显波动,主要标志是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有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

    改革开放以来,肉产量从1001万吨增长到4889万吨;全国生年出栏超过6.45亿头,饲养量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与养作为家庭副业的时代相比较,今天肉供应问题更加敏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生产和价格波动问题。因此,生价格波动不是新情况,只不过最近几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更复杂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明显了。客观地说,生市场正常波动有利于产业优胜劣汰,但波动幅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到生产业健康发展。

    2 过度波动原因何在?

    ——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造成我国生生产和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多年来,我国养业一直没走出大起大落恶性循环的怪圈,重要根源就在于生养殖过于分散,产业化水平太低。散养户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经济行为带有相当程度的同步性,直接加剧了生价格波动的幅度。目前我国约有6500万养场户,每户增养1头,全国就增加10%的肉产量。

    同时,我国肉制品深加工的比重仅占肉类产量的15%左右,这些因素决定生供给的库存调节回旋余地很小。长期以来,生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利益主体关系松散、利益分配严重失调,在产业链条中,养殖是一个最弱势、最不稳定的环节,周期长、风险大,供给过剩时除了亏本出售没有退路。

    二是疫病、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日益复杂。这些年,每当疫情暴发,生价格便快速下滑;而疫情过后,往往又供不应求。2009年4月下旬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起初被媒体称为“流感”,消费者恐慌,4月30日一天,出栏活价格每公斤就下降了近1元。后来,农业部长走进养场,对媒体说,“肉可以放心吃”,肉价又蹿上去不少。社会舆论对价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另外,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原料市场波动等外部市场环境对生市场的影响也较为复杂。

    三是受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肉的生产和消费此消彼长。历史表明,每当GDP增长速度超过10%时,生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当GDP进入平缓增长状态时,生生产和市场价格又要进入低谷期。

    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陈伟生分析,目前千家万户养的分散决策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各环节利益联结松散的产业模式短期内难以改观,生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可能还会比以往幅度更大、更加频繁。

    3 养主力军谁堪担当?

    ——分散养殖之路越走越窄有人认为,散户养有很多优点,可以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解决农村就业,机动灵活。诚然,在偏远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生散养确实有存在的空间。“但13亿人的吃肉问题,靠小户和散户作为养主力,将来是行不通的。”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各相关场合反复强调,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我国生产业必须走从规模化到标准化、再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首先,从保障供给的角度看,必须以规模化养为主体。散养户和小规模户养殖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较差,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散,加大了供给保障的风险。

    其次,从近些年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情况看,添加“瘦肉精”等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个别小户和散户中。与规模养场相比,这些不法的养殖户违法成本低,产品无法追溯,监管难度大。

    第三,从推进产业化的角度看,屠宰加工企业一般要求养殖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并具备相应的规模,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小户和散户难以满足屠宰加工企业的要求。比如,多数屠宰线都无法接受散户饲养的活重超过150公斤的生,散养生的瘦肉率也比企业要求的低。

    此外,近些年,动物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据统计,目前各类动物疫病有220多种,而大饲养量、大市场、大流通,对疫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最近几年调查情况表明,在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时候,最先倒下的是大批的散户和小规模户。

    4 调控手段怎么用?

    ——《预案》打破“两赢一亏”传统定势肉在城乡居民“菜篮子”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13亿人的吃肉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也不能依靠国际市场。如果任由市场自发调节,供给与需求轮番波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呈蛛网状交织,容易出现经济学中所说的“蛛网现象”。经济学家论证,生市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所以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不但不会抑制波动,反而会加剧波动。

    2007年生供应紧张,生价格大幅上涨。中央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生产的政策,对加快生生产的恢复、控制2008年物价的快速上涨,起到了关键作用。2009年《防止生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就收到显着成效。受2008年生生产快速恢复、产能相对过剩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2009年生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加上突如其来的甲流疫情冲击,4月底至6月中旬,粮比价连续7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政府及时启动了《预案》三级响应机制,两周时间就逆转了生价格持续下滑的势头。2009年全年出栏一头商品肥平均净利润150元左右,仍处于正常盈利区间。2007年、2008年、2009年实现三年养均有盈利,打破了“两赢一亏”的传统定势。

    当然,对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由于过度波动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损害。陈伟生对记者说,由市场主导来促进产业发展,由政府调控来保护产业发展,是目前保持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但许多措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5 发展方式向哪转?

    ——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时机成熟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受比较效益影响,散养生的农户明显减少,规模养殖发展势头看好,加快推进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06—2008年生价格发生大幅波动后,全国生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2009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场户生出栏比重达61.1%,比2006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在市场拉动下,各地推进生规模养殖发展劲头较足,行业内知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带动生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鸿宾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推进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要在积极发展规模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标准化,通过推行规范化生产,为加快推进产业化奠定基础。美国从1968年—2002年,场数量从96.8万个下降到7.5万个,生存栏量却一直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场的平均存栏规模从1954年的26头增长到2002年的782头。

    其次是大力推进产业化,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养场户的市场问题解决了,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出现大波动的风险就会降低。欧洲在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后形成了“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日本则采取了养殖户+农协+公司的模式。这些产业模式都保护了养殖户利益,分担了产业风险。

    第三是通过防疫制度化来提升防控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生重大疫情。


標題發佈日期q
阿根廷14/15年度玉米出口将降至六年新低2014/04/18
目标价格力度有限 远月豆价获支撑2014/04/18
南美运输环境隐忧 或助豆类涨势2014/04/17
USDA参赞:中国14/15年度玉米进口量调低2014/04/17
中国需求下滑 大豆主产国出口步伐将放慢2014/04/17
猪价重挫泱及玉米小麦大豆需求2014/04/17
专家:进口大豆违约潮后期应该不会发生2014/04/17
农业部严打注水猪瘦肉精等犯罪2014/04/16
南美运输环境隐忧 或助豆类涨势2014/04/16
胀库停机再现 粕强油弱格局难持续2014/04/16
南非10年来首次进口俄罗斯黄玉米2014/04/16
油厂期待大豆进口回归正常2014/04/16
玉米现货购销活动逐渐活跃 南方港口饲料厂询价增多2014/04/15
乌克兰2014年度玉米产量可能下降2014/04/15
短期产区玉米价格将稳中偏强2014/04/15
Prev10Page 11121314151617181920Nex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