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称,中国未来重点仍是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品种完全自给,努力增加紧缺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并将出台储备调控等多项政策措施推进现代种业。
中国目前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且玉米料将不再供大于求,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把粮食面积必须稳定在16亿亩以上,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8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要在确保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平衡,尤其是增加市场紧缺品种的生产和供应,危朝安称。
他称,中国目前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今年棉花产量预计620万吨,减产18万吨;糖产量稳中有增,预计面积2800多万亩;油料面积连续三年增加,达到2.09亿亩,预计产量超过31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据测算,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将增加250亿斤以上,供求矛盾突出。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快速增长,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去年进口大豆4255万吨,预计今年进口超过5000万吨,自给率仅为30%左右;绿豆等杂粮供求也出现偏紧的情况。
他强调,要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产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棉花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产量700万吨以上,保证国内消费用棉需求;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产量1.4亿吨左右,保障国内食糖自给率90%以上,力争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
他称,要大力发展紧缺农产品生产,继续扩大粳稻生产,恢复发展棉花生产,加快发展油料生产,稳定发展糖料生产。
农业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呈上涨趋势,直接影响种粮的比较效益。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首先是物化成本上涨明显,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带动了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推动了粮食物化成本的增加。其次,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今年土地成本占粮食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达20%。还有就是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来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