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份,在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后,国家于12月20日、26日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6日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以求紧缩货币流动性、抑制通胀。
但在政策调控压力下,2010年12月份国内粮油价格却止跌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节前粮油需求转旺,国际市场主要品种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并先后创下年内新高,国内植物油生产成本环比快速上升,及资金看好节前市场共同推动。
当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87.61,比上月上涨5.19%;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43.38,上涨2.99%。
2010年12月份,国家为防止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而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正逐步见效:主产区小麦价格稳中趋弱,特别是前期涨势较猛的山东、河北等地,在12月份都有较为明显的回落;国内面粉价格保持平稳,部分重要城市的面粉批发价格有所下调;麸皮价格继续回落,且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
普麦稳中趋弱优麦价格坚挺
2010年12月份以来,国内小麦主产区市场整体保持平稳趋弱走势,国家对于市场价格的调控措施逐步显现,部分地区小麦入厂价格有0.02~0.05元/斤的回落,各类粮食企业对价格预期有所降低,市场小麦收购动力较前期减弱。
政策效力不容忽视,由于几家大型面粉厂带头下调面粉出厂价格,使得国内多数面粉生产企业在原粮采购以及面粉销售中都更加谨慎,部分面粉厂还降低了开工率。在市场需求趋于清淡时,普通小麦的市场价格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幅度的松动。
相对于普麦,优质麦及质量较好的小麦价格始终保持坚挺,销区和产区的价格差距也有所加大。例如,河北优质麦进厂价格基本在1.25~1.30元/斤之间,基本没有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广东等南方销区红麦、白麦入库价格为1.15~1.20元/斤,而江苏红麦、白麦基本在1.04~1.06元/斤之间。
调控接连不断托市交易下滑
2010年12月,最低收购价小麦平均成交率为9.5%,较11月份减少12.2个百分点。12月份的月累计成交量是小麦托市交易以来历年同月最低,这和国家近期实施对小麦、面粉市场的调控措施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为稳定市场面粉价格,国家对国内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进行定向投放,使得这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用在托市交易中和其他企业直接竞争,主要为这5家企业供粮的贸易商也减少了从托市交易中采购的数量。
另一方面,当月底实施的新的小麦交易细则,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修订,不仅缓解了托市交易中经常出现的过度竞价,也限制了成交的数量。
骨干企业配合定向投放稳市
作为国家的一种调控手段,通过行业骨干企业来辅助配合,其意义重大。
首先,既然国家决定对非正常上涨的商品价格进行调控,就必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这种“打招呼”的协调方式更有利于稳定市场,在有关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非正式”的价格干预也是政策权威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所选取的几家大型企业无论是在产区还是销区,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这5家面粉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2.84万吨,仅五得利一家的日加工能力就达1.3万吨。作为行业龙头,他们价格变动的“示范效应”将对大部分面粉市场产生影响。
第三,既然面粉价格保持稳定或有所下调,那么在整个产供销链上都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简单而言,从小麦供给上来看,如果国家给予上述企业提供单独渠道的原粮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定向销售”,此举将有效缓解小麦市场的采购压力,减弱小麦价格上涨的动力;从面粉销售上来看,价格稳定或降低将助于缓解面粉类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而从面粉行业发展来看,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将有利于企业进行自我改造,也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进口数量再减国际麦价居高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0年11月份我国进口小麦6840吨,较10月减少4500吨,1~11月累计进口121.384万吨,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
进口量不断下降主要是因国际小麦价格始终高位震荡,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CBOT小麦期价自2010年8月份创下两年来最高水平后,12月份再次突破8美元/蒲式耳关口,并在月内始终高位整理。有分析认为,小麦期价突破8美元/蒲式耳之后,后期上涨空间将被打开,可能形成小麦引领全球粮食上涨的局面。
综合分析,春节之前小麦市场难有大的变化,在“价格稳定大于一切”的背景下,如何能采购到“质好价低”的小麦,是未来面粉企业及贸易商要遇到的关键问题。据不少业内人士反映,2009年小麦质量较差,而目前农民手中2010年小麦又所剩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