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主要用作饲料的豆粕在生物科技的帮助下,忽然变成了香饽饽。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受到禽流感、上海黄浦江病猪事件影响,养殖业上下游产业链受到重创。处于养殖业上游、进行饲料生产的大豆(4794,8.00,0.17%)压榨企业在2013年4月开始陆续出现停工现象。一些大豆压榨企业发现,伴随着大豆产业链的深度开发,通常被用作饲料的豆粕其实拥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可以将大豆蛋白用于高档纺织和环保家装市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两个领域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
受此激励,益海嘉里等企业开始投资开发大豆蛋白,一场关于大豆深加工的竞赛开始拉开序幕。
非转基因大豆待开发
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低,蛋白含量高,也沦为与转基因大豆同样的境地,除了小部分用作食物生产,剩余的豆粕也被用作养殖业饲料,在养殖业出现危机时,作为上游产业链受到了市场重创。
目前,中国有70%以上的大豆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因为在大豆蛋白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只能被用作饲料。然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低,蛋白含量高,也沦为与转基因大豆同样的境地,除了小部分用作食物生产,剩余的豆粕也被用作养殖业饲料,在养殖业出现危机时,作为上游产业链受到了市场重创。
“其实,大豆蛋白不仅仅用在食品领域,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价值。”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朱锦博士向记者表示:“比如利用纳米技术,将蛋白合作高分子胶黏剂,是全天然、无醛的胶黏剂,在家居行业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利用。”
大豆蛋白涉足新领域
外资企业早已涉足大豆蛋白并取得了盈利。国际知名的大豆贸易商嘉吉公司曾经对记者表示,利用大豆蛋白生产出胶原蛋白产品,其商业价值也远远高于饲料用途。
随着我国企业在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的突破,大豆蛋白纤维也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比如女装、内衣和床上用品等。
记者了解到,外资企业早已涉足大豆蛋白并取得了盈利。国际知名的大豆贸易商嘉吉公司曾经对记者表示,利用大豆蛋白生产出胶原蛋白产品,其商业价值也远远高于饲料用途。
此外,“非转基因的大豆蛋白可以替代动物蛋白,在食物中进行多种运用。但是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益海嘉里人士透露。
遗憾的是在国内,本土企业中只有九三油脂集团对大豆蛋白进行过初级的加工,其余工厂依然在沿用大豆压榨豆油、豆粕用于饲料的传统模式。
新技术受困初期投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制约国内企业进行大豆深加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在初期研发中需要进行很多的投入,而且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战略亏损期。
对于传统的压榨企业而言,延伸产业链其实是资金和技术的双重考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制约国内企业进行大豆深加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在初期研发中需要进行很多的投入,而且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战略亏损期。
益海嘉里人士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将产业链延伸到蛋白行业,每吨大豆的产值将平均达到5000~6000元,而传统企业的大豆产值只有每吨3000多元,因此企业的初期投入其实具备很大价值。”
“转型升级是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初期不能计较太多得失。”姚红鹏建议,“从长期来看,企业未来的出路一定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过程中除了本身品牌的升级、终端升级和管理升级,更重要的是产品升级,只有产品升级之后才能保证企业未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如果天天打价格战,最后消费者、社会和企业会是三输的结局,企业需要对未来进行战略性投资。”
而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已经结束,从短缺、赶超到过剩、成熟的阶段,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阶段变化。”他建议,必须从技术、服务、品牌三方面重新构造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否则产业升级的停滞可能导致经济停滞。(来源:中国经营报)